在美国,进校队到底有什么好处?
参加体育运动队的好处
不只在于报大学时有特长可以填写
文 | 秋尘
编辑 | 薛雍乐
湃客号:@北美文学家园
在近日爆出的美国名校招生丑闻中,有中介为中国富豪之女贿赂大学校队教练、伪造体育运动履历,此消息在国内引发关注和讨论。作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体育运动越发成为“鸡血”家长眼中国内外名校的敲门砖之一。但青少年参与运动的意义只是扩充简历吗?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华人家长以两个孩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正作用。
体育精神是什么?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参加了中小学的课外运动队,我恐怕不太会想这个问题。对于我,参加运动不过是为了强身健体,参加比赛不过是为了赢得胜利。
但真正的体育精神却有着更加博大和深远的内涵——这样的认识,是在我作为家长在帮助两个儿子参加课外运动队的时候才一点点认识到的。生活在加州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美国是如何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培养和发展这种体育精神的。
参加美国棒球小联盟
两个儿子从七、八岁时开始参加加州当地的棒球小联盟(Little League),长达六七年之久。每个春季,我和儿子们就会穿梭在北加州星罗棋布的棒球场上。
回想起来,即便到今日,我和儿子们对这个小联盟都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切感。在那几年里,我明显看到了儿子的成长,更体味到了作为家长和儿子们一起成长的满足和欣慰感。
众所周知,棒球是美国的国球之一,棒球小联盟是美国的全国性组织。当初儿子要参加,我和先生都很不以为然,认为棒球不如篮球紧凑惊险,不如足球具有挑战性,实在设计得不够高明。你看,拿着棒子的人常常接不到球,拿着球的人又常常发出界,球员们无聊地站在球场上,半天没个动静。
但因为大儿最好的白人朋友六岁时就开始参加了棒球队,他的父亲杰克又是我们阿尔伯尼区小联盟组织的财务部长兼教练。在杰克的极力劝说下,我们给大儿报了名。两年以后,当小儿够年龄后,自然也加入了这个棒球小联盟。
熟悉美国棒球系统的人都知道,棒球的分级从单A开始,然后是AA,AAA,初级(Major),高级(Junior)等,最后成为职业选手。小联盟规定:孩子六岁,不论男女,都可以报名参加。一般都要从A级开始进入训练,参加循环比赛,理论上一到两年可以晋一级。
通常一个队有十二三位球员,三位教练。每年赛季从三月份开始,到六月中旬结束。每周通常有一到两次、每次三四个小时的训练和比赛。训练从抛球、接球开始,到发球、打球,全面操练。每场比赛对于刚刚步入团体运动赛的孩子们来说,都可以算作一场如火如荼的真正较量。
小联盟棒球队里的教练都是小队员们的父亲。这些父亲们小时候也都是小联盟的队员,如今虽然有了全职工作,但为了孩子以及自己曾经的兴趣,义务做着教练。他们不仅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报酬,还常常要在赛季期间频频向工作单位请假(也许因为棒球小联盟是全国组织,一般工作单位都会为此给这些教练开绿灯)。
教练们的孩子通常都在自己父亲的队里,一来孩子打球的时间和父亲一致,无需另外接送,二来也便于父亲们教导自己的孩子。
你也许会问,这样对其他孩子公平吗?说句心里话,我想应该有不那么公平的情况。但至少我两个儿子所经历过的教练们,不仅公正尽职,而且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偏私——想想偏私又有什么好处呢,打球本来就是件苦差事呀!
团队精神的培养
几年下来,我的感觉是,儿子参加小联盟的好处不仅表现在个人的体能和技巧上,更重要的是这种运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让他们认识到,打好棒球,需要球队里的每一个队员,竭尽所能而又相互扶持,发展自我而又协调合作,既要让自己表现突出,又要以球队的集体荣誉为最高利益和原则,服从教练的安排,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在这之前,两个儿子所参加的体育运动都是个人性的,像体操、游泳、滑冰、武术等,输赢并不以团队计,因此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没有一个“团队”的概念。
而在小联盟里,我可以明显看到儿子们从只有“我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了球队的“队员”。大儿子因为集体意识和团体协调能力相对较强,后来还被杰克教练任命为副教练。看着他在场上自如地调兵遣将,统领有度,教练杰克不止一次对我说,你儿子是个天生的指挥官。
作为母亲,我欣喜之余,也记起原来儿子们绝不是这么有全局观念的。
最初,他们对教练分给他们在场上的位子十分敏感。孩子们都喜欢做发球手(Pitcher),或者接球手(Catcher)。但担任这些关键性职位,赢的时候享受的是荣誉,输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埋怨,甚至偶尔还有来自队员的诋毁和自我的责备。经过几番输输赢赢,儿子们了解到了自己的特长,正视了自己的优势,也开始理解教练的意图,自然也就安安心心,明白做好分给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运动型体格的小儿而言,开始时他总是承担相对重要的位置,自我感觉也超级好,比赛赢了就洋洋得意,唯恐天下人不知是他的功劳,可如果输了,他依然滔滔不绝,评头论足:当然责任不在他,都是因为某某某。
可没过几年,他变得谦卑了。我相信其中是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和队友的龃龉甚至争论的,也许还有教练的批评。后来,他便很安于教练分给他的任何位置,还说其实每个队员都很重要。一个好的球队,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位置都很重要,没有一个位置是可以或缺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团队的荣誉,常常需要牺牲个人的荣耀。
加州有着多种族多肤色多文化的背景,相对于保守着新英格兰传统的美东更加自由和开放。
可以说,每个小联盟里的每支队伍都是一个小小联合国——这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如何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组成一个坚强的团队,团结一心,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公平的规则下,平等而又彼此尊重地进行竞赛。
甚至可以说,那个年龄的孩子们是没有什么种族、肤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性别取向的分别心,这种被社会区隔出来的概念,是在后来的成长中一点点进入了他们的头脑。这样的队员组成让来自五洲四海的家长也放下成见,为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体能的发展,为每一次比赛最好的发挥共同鼓劲加油。
因为和教练杰克很熟,我曾经问过他怎么保证每个球队的实力相当。他告诉我,教练们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在组队之前,所有报名参加球队的孩子们要参加一个测试,由当季的所有教练打分,所有的队员们将根据教练们的总成绩分在不同的能力档中,比如一到六档,然后每个教练除了自己的孩子外,在每一档里还可以挑选两名队员,组成自己的球队。
有经验的教练那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一个赛季下来后,表现优异的小队员有目共睹,也自然成为教练们追踪和争取的对象,教练们都希望他们下一年能成为自己的队员。
小棒球联盟不仅对孩子们是一种团队精神教育,对居住在一个社区、同属一个球队的家长们,也是一种社区型的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棒球小联盟,一个社区里的孩子们连带着他们的家长都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社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社区性表现在家长们在赛场的参与上。当孩子们热火朝天地紧张比赛时,家长们通常都不会闲着,有做啦啦队的,有做“战地记者”的,有做记分员的,还有到小卖部去服务的。这些工作我基本都做过,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做赛季记者。
每次提交的报告都必须提到球队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无论他们是否得分,是否球技精湛,是否受到过观众或啦啦队的喝彩——这要求我在球赛中不仅要关注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还要观察每个参赛孩子的值得赞美之处。
这实在不是一件符合日常思维的易事,但这一训练再一次让我彻底接受了一种观念,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该平等对待的,都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承认和尊严。
在每个赛季结束时,家长们都会为教练和小队员们办一次盛大的聚会,可能是在某个队员家里或哪个公园。家长们会拿出自己的钱,给教练每人送上一份礼物,作为对他们辛苦的酬谢,小队员们每人也会得到一份礼物和一个奖杯。礼物可能是签着每个队员名字的棒球,可能是一些实用的小奖品,还有球队的集体照。
在两个儿子参加棒球小联盟的几年里,我从未经历过任何一次教练或家长对哪个孩子表现出负面态度的情况,这一发现让我非常吃惊。
教练们在技能的培训上非常严格,但却是绝对正面的,以纠正错误、鼓励成长为主。家长们在现场服务的时候,如果发现哪个孩子的行为有所不当,也只会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横加指责、到处散播孩子的不当行为——这让我非常感恩,在儿子们早年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外在的环境为他们日后的在校学习和日后成长定下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生命基调。
输得起的姿态
《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翻看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它曾以“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为宗旨,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不人性化的,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不歧视弱者,鼓励人人以强身健体的目标参加运动、进行比赛。于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成为了奥运精神新的主旨之一。
棒球小联盟对儿子成长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练就了他们“输得起”的肚量。记得刚开始比赛时,为了一场球的输赢,小儿竟然哭了鼻子,还挑战过裁判。那时的他觉得唯一属于他的结果就是一个字:“赢”。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培训中,教练们教给他们的技巧都是怎么“打得赢”,每场比赛前,啦啦队里所有家长的祝福也都是“祝你们赢球”。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孩子是没法儿不想赢的。
可赢家只能有一个呀。儿子所在的团队的教练其实非常优秀,赢得也的确偏多,但看到对方的队员哭了的时候,孩子们会油然生出一种同情来,尤其是对方的队员里有自己的好友和同学的时候。慢慢的,他们看开了,虽然依旧会全力以赴地打每一场比赛,但对于结果,赢了的确无比开心,输了也能够接受,并会吸取教训,以利再战。
就这样,每年的赛季近20多场的球赛,几年下来,小小年纪的他们,竟然可以笑看云舒云卷,宠辱不惊,输赢随你,照单全收了。
美国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都是唯一的,有着与他人的不同。这句话引申一下,也许可以变成:我们成长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长的。我想,孩子们能在棒球比赛中变得“输得起”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无论输赢,其实都不过是一种成长而已。
我非常认同杰克教练常说的一句话:不要和别人比,只和你自己比。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理解,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样样出类拔萃,争强好胜,而是要因材施教,人尽其材。这一认识对我后来影响巨大,在我做经理的职业生涯中,我能够试着去真心诚意地接受每一个人,并尽量学着耐心。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孩子的,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尤其在我后来的写作生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也许因为儿子们从小就有很多运动的机会,到初中和高中,他们都参加了喜欢的运动队。大儿钟情于游泳,后来对美式橄榄球也感兴趣,虽然后者并没有深层的参与,但每年的赛季他场场不落。小儿兴趣十分广泛,短跑、4x100接力、跳高、跳远等田径方面的运动基本是一起上,后来也打过一段时间的篮球和橄榄球,都不成器,倒是有段时间自己练了举重,去比赛过两次,因为体重偏轻,每次都能拿回奖来。相比于在体育方面兴趣广泛而又是多面手的小儿,大儿的执着和坚持应该更是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兴趣与毅力的培养
大儿读高二那年,再次拿了校游泳队的MVP,让我一阵惊喜,一丝愧疚,一点慨叹。MVP,Most Valueable Player,美国高中里通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最有价值的队员”,通俗一点说就是最佳队员。获得MVP通常不是看教练喜欢谁,而是完全看年度赛季的总成绩,成绩最高者获此殊荣。
那时大儿学校里还没有一个人能连续两年拿到MVP,大儿竟然打破了纪录。记得颁奖那天,教练宣布的口气也很有趣:“今年的MVP,没什么可说的,是——”大儿的名字出来得那么突然而又自然,意外而又合理,令人佩服而又令人释然。
大儿从小喜欢游泳。五六岁时就参加了儿童游泳班,一口气完成了一到七级的培训,大概也就一年级的样子。到了二年级,他参加了学校的小海豚游泳队,因为那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可以每天送他去培训。一个学期后,因为家里没人能够下午放学后送他去训练,只能间断了。可儿子不甘心,到了初三终于如愿以偿,不需要父母接送,自己搞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了渴望的游泳队生活。
中断了七年多,大儿在游泳队的第一年十分辛苦。虽然教练觉得他潜力不小,但年终算账,他居然没给游泳队挣来一分。我这个做妈妈的安慰他之余,心里如明镜一般:这孩子那时候是个小胖子,圆滚滚的体态浮力估计不小,但速度就可遇不可求了。再说,各类游泳的姿势,他也有不小的问题,几次回来唠叨教练老是在纠正,才一年下来,怎能完美?反正,了解儿子的我绝没指望他将来靠游泳吃饭。
但是,无论成绩多么差,大儿却从来没偷过懒。想来有点不可思议,他并不是一个不偷懒的孩子,喝完了饮料的空罐子从来都是别人替他拾掇,脱下的衣物随处可见,无论唠叨多少回他都当耳边风。东西找不到了,常常不是拿打扫卫生的阿姨做替罪羊,就拿老妈我兴师问罪。唯独游泳这一口,他才真是做到了风雨无阻。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连续两年,每周一到两次都是早上五点半开始游泳,教练的规定是缺席几次就开除,儿子居然连续两年出勤率都超过100%(可去可不去的训练,他也去了)。从家里到游泳池骑车要20多分钟,作为环保主义者的儿子还很不情愿让我们开车送他,有阵子我觉得他简直像一个异类的小妖怪,对游泳简直着了疯魔。
初三(九年级)暑假是他最令我吃惊的一次,吃了秤砣铁了心的他竟然参加了两个游泳队,每天要两次游泳训练,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个是学校的,一个是社区的。因为都是露天游泳池,本来一个弥勒佛似的小胖胖居然晒得像个黑泥鳅不说,还练成了个肌肉型的非洲种的泥鳅。结果,第二年他就获得了校队的MVP。
记得那次颁奖会上,有几个熟悉的家长问我,怎么才能让儿子天天去游泳的?搞得我这个本来还算伶牙俐齿的人立马汗颜加愧疚,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对答,坦然面对自己说:唉,你啥也没做,儿子的功劳簿上没有你的名字。
要说,大儿为什么天天风雨无阻地去游泳,为什么在两年里有这么大的进步,我想也许就是两个字:兴趣。如果说我对他做了什么,那么也许也是两个字:支持。我对儿子们的兴趣一向是支持加鼓励。只要他们愿意、我觉得正当的,就会从物力、财力、精神上给予支持,仅此而已。因为自己工作特别忙,我其实那几年并没有做多少义务性的工作,家长啦啦队里也少见我的身影。
高三那年,大儿学校获得了区里的男子团体冠军,而且其中一个四乘一接力达到了北加州的职业水平。那日决赛之后,大家把队里的教练和明星们分别抛入池中以表庆贺。儿子个子大,被一群队员围追堵截逮到后,扒光了外衣,由六七个男孩抬着往池里抛,结果跟着他拖泥带水还下去了四五个人,大儿的钱包一并落水。后来帮他收拾钱包时,我又和他说起他被抛入水中的细节,他笑盈盈地感叹:“我跟他们挺好的。”
“我跟他们挺好的。”这一声轻轻的感叹,让我一直纠结的心情一下子释然了。大儿不仅是我的好儿子,也是游泳队的好队员。他不仅有家人,也有一群好朋友,也许他的MVP正是这一群平日里嬉笑的队友们促成的。一个人,除了自己的家庭,能有一群志趣相投、可打闹玩耍的朋友,岂不是人生之大快事?MVP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追求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放心让自己被抛入池中的那一群“狐朋狗友”……
作为一个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母亲,我想说,参加体育运动队的好处,不只在于报大学时有专长或特长可以填写,真正的好处其实是隐形的。它帮助孩子练就了全方位的能力,既有挑战自我的能力和信心,又帮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理解团队精神,建立平等意识,真正地学会尊重对方,对弱者给予同情和帮助,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救助之手。
他们懂得,一旦认定就要全力以赴,加强耐力和韧性训练——这不仅为后来在大学里高强度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正如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
题图来自东方IC,其他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 湃客茶馆 ☉
你参加过的体育运动给你带来了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